《哲科思維,點亮創新》學習心得
認真學習了混沌大學年度大課:哲科思維,點亮創新。創新這個詞,我們幾乎天天講,也要求我們人人去做,但是我們對創新的了解不足皮毛。李善友教授從生物學、哲學、科學等學科的格局來為我們講述企業發展和經營的邏輯,這可謂是一堂思維和邏輯的盛宴,下面談一談我的學習心得:
一、五個收獲
(一)創新思維
當我們希望在企業內用到“變異+選擇+隔離=進化”這個公式時,第一前提是企業內是否有足夠豐富的變異。新生兒的基因一半來自父親,一半來自母親,即便如此還有一部分基因會發生突變,基因的重組和突變,生物犧牲一半基因只為換取新變異和多樣性。多樣性是創新的來源,在工作中,我們常常束縛在常規的工作中,不想去多想,不想去試錯,總是滿足于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,我身邊也許會有和我一樣滿足于現狀,不愿意去試錯的同事,久而久之,企業內變異的素材不夠,導致企業內部沒有活力持續僵化。財務管理中心原本是一個職能部門,服務于各部門、各子公司及外部客戶。但是隨著各子公司的市場化,作為財務人員,我們應該對整個部門和個人進行重新定位,我想現在不但要做好服務,也要從創效方面去考慮,這個過程對于我們個人或部門都是一個試錯的過程,在試錯的過程中去尋找新的基因,任何組織都會有意選擇有利的基因,淘汰不利的。
(二)反熵增
學習了華為任總的反熵增思維,將反熵增的思維運用在工作和生活中,比如平時在教育孩子上,讓孩子堅持每天閱讀,鍛煉,學習等等,這個過程是比較痛苦的,但結果是光明的。做熵減其實就是打破我們個人的舒適區,與此同時要不斷迎接新的挑戰。作為集團財務管理中心的一員,我不但要完成日常的核算和對外協調、為子公司服務,更重要的是不斷的學習新的會計法和稅法的知識,這要求我要直面自己知識老化和能力不足問題,將自己的正能量釋放出來,實現自我價值與公司價值相吻合,為公司創造更大的價值。
(三)分形創新
我們都希望企業基業長青,只有一次又一次地跨越第二曲線,才能使企業持續發展,善友教授為我們解答了第二曲線啟動的最佳時期,以及第二曲線過了破局點,并且和第一曲線形成競爭該如何解決,通過微信、淘寶、蘋果、亞馬遜的案例,讓我們對創造性自我破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市場要破壞過時的企業,企業要破環自己過時的業務。那么如何找到第二曲線呢?其實每一條曲線,放大來看,都是由無數條曲線組成的。而第二曲線,是在第一曲線的“更小的尺度”上某一條曲線發展出來的。我有一個對分形的直觀理解,??梢钥吹浇诌叺臉淠痉种嫌钟蟹种?,山谷的河流分支成小溪,不管是樹枝或是小溪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重復著。樹枝和小溪就是一個分形的過程。美團的分形創新案例告訴我們,有時候我們并不是沒有能力找到第二曲線,而是看問題的尺度不夠,忽略了某一個小曲線會發展為大曲線的可能。東方成立20年,也是在不斷地跨越第二曲線,從傳統的路橋行業發展到擁有路橋施工、公路經營、文化旅游、投資等多元經營的控股集團,今年,集團的改革應該是又一個曲線的跨越,將制定更好的機制,對市場淘汰的行業做減法。通過此次改革,我想我們企業可以找到企業創新發展的又一曲線。
(四)使命
螞蟻的涌現是“眾愚成智”而人類卻 “眾智成愚”,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螞蟻是按簡單的規則去辦事,而人類有意識,意識中的小我,使所有事情都為自己服務,沒有同頻共振而達到最終的使命。在工作中我們常常會因為心中的小我而瞻前顧后,做事情不果斷,因此心中沒有一個簡單的規則朝一個方向使勁。課中,喬布斯認為他的產品比命重要,于是有了蘋果系列;小野二郎認為他的壽司比他的命更重要,于是,他被封為壽司之神,善友教授認為他的課比他的命更重要,于是,有了接近完美的創新課程。他們對自己工作的熱愛,讓我為之感動,不管我們身處何種崗位,只有給自己的工作賦予生命的意義,使個人和公司使命同頻共振,這樣會讓每個人感覺到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。
(五)破界創新
打破自己的認知邊界,在邊界之內是我們已經學到的知識、認知和經驗,這是我們的存量。邊界之外是我們沒有涉及到的知識,這是未來的增量,通過不斷學習逐漸將增量轉化為存量,這樣會我們的認知邊界會逐漸增大。另外,經常同跨行業的人交流,迭代自己的思維,擴展認知邊界。
二、三個改變
(一)一切事物是自己長出來的
之前我認為,作為公司的領導者需要制定嚴謹得管理體系來管理和控制員工,通過制度文化使企業基業長青,但是后來發現這樣會違背自然的行為,達爾文的根本思想是:存在沒有設計的設計師。不管是這個社會,還是企業,看起來像是精心設計的,其實是自己長出來的。
(二)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問題
之前認為學習數學物理化學,只是學習其中的運算,公式。學習之后才知道這是一種思維模型的建立,第一性原理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思考方式,像剝洋蔥一樣剝開事物的表象,看到事物的本質,然后再從事物的本質,一層層地向前走。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愿意和別人去比較,別人已經做了的或正在做的事情,我們也會去效仿,這樣做的結果不會產生太大的迭代。作為個人,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和同類事物做比較,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誤導,不被既往的經驗所困擾,不被既定的思維所束縛,緊緊的盯著心中隱約的燈塔,我想這樣創新就會自然長出來。
(三)從感性思維到邏輯思維
學習之前,我總會用感性思維模式來思考問題,比如在工作中,預算、目標責任的制定,我們通常會借鑒過去數據進行分析和計算來做出結論,在生活中,股票、基金的購買,我們會將走勢圖作為購買依據,將經驗歸納法用得淋漓盡致,而且還會對其產生的結果感到滿意,認為依據足夠有力。學習之后我才認識到,我忽略了邏輯的重要性,忽略了邏輯之間連續性的重要,在做決定和判斷時候一定要打破固有的思維,逐漸的由感性思維升級到理性思維,再通過日常的理性思維升級為邏輯思維并最后找到第一性原理思維。
文/ 李莉